圆明园遗址的文化解读

圆明园遗址的文化解读

黄晓明

  圆明园自康熙帝赐园与雍正,历经兴衰至今三百年有余,近代文史学人鲜有忽视圆明园与清代历史和文化如影随形的关联与脉络,圆明园成为大清王朝的文化宿命,也映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运的归宿。聚集着强烈民族情感的圆明园遗址与国人引以自豪的传承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宿命”论之,只能归结为世界文明形态间竞争的无情与历史的冷酷。

  圆明园这个集中国传统园林文化之大成的皇家园林为何被两个最具西方文化传统的国家劫掠一空,焚为废墟进而成为遗址?

  如今圆明园遗址公园的历史遗存中,为何仅仅是带有西方园林文化色彩的西洋楼的断壁残垣仍在斜映残阳?

  面对空旷的废墟与静立的石柱,积郁于胸膛强烈的情感冲击,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文明转型的理性思考。

  文化是所有人类文明的核心,而文明则是对人类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全面覆盖,因此各种文化的关系进而延伸为各类文明的关系。

  纵观近现代世界历史,可以称之为西方近现代文明与东方传统文明博弈与冲突的历史,中国作为东方传统文化的发源地和代表,无奈地被推到长达几百年的文明冲突的阵地前沿,而且付出极其惨痛的历史代价,其中就包括圆明园。

  近现代文明开启于十四世纪到十六世纪以意大利为首的欧洲文艺复兴,同时以开拓海上新航线和发现新大陆为契机,现代意义上的市场向世界各大洲延伸,市场经济产生并在欧美国家迅速扩张,由此诱发了十八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继而其他欧洲国家和美国迅速跟进,俄国与日本也置身潮流之中。这些国家工业化的路径不同、形态各异,但是目标一致,那就是由各自传统文明向统一的现代文明转型。转型的收获就是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增长,国际竞争能力快速提高,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力度加重,分割和分享全球资源的方式和份额与日俱增。在此文明之外的国家则处于被瓜分被掠夺的弱势地位。世界近现代史的残酷事实说明了一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选择现代文明的转型,就是选择民族与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机遇,错过文明转型的历史机遇,所付出的代价必然是巨大而沉重的。

  如果从十四世纪 意大利文艺复兴开始算起到中国十九世纪中期的洋务运动,中国晚了五百年;如果从十七世纪中叶英国光荣革命到二十世纪初的辛亥革命计算,中国晚了近三百年;如果从十八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到晚清的洋务运动,中国晚了一百多年,但是洋务运动后的中国也并未真正走上工业化的道路,向现代文明的转型经历了一个更加艰难曲折和反复而漫长的过程。

  十八世纪的中国,正是大清王朝所谓的康雍乾盛世,也是圆明园大规模营造和繁盛时期。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进入最后的固化时期。中国历史上集字最多的康熙字典成书于1716年(康熙五十五年);1772年开始,乾隆皇帝在“文字狱”的背景下亲自组织的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历经十年编成,乾隆朝利用编修《四库全书》的机会,大量销毁、窜改不利于清廷统治的书籍。思想方面,继续厉行钳制政策,雍正朝的吕留良遗书,乾隆朝的胡中藻、彭家屏等文字狱,株连广泛刑戮残酷.统治者在提倡程、朱理学之外,奖励考据学,实际上将文人学者封闭于脱离现实的学术研究的狭小空间中。清代科举考试继承明代制度逐渐僵化,其八股文由宋代的经义演变而成,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而且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分满汉两榜取士,旗人在乡试、会试中享有特殊的优特,科举考试制度走向绝路。农耕文明发展到极致的大清王朝,农业劳动生产率仍然相当低下,就一个农业劳动力所生产的粮食能赡养的人口来比较,战国时期一个农业劳动力可养活5-9人,清代农业最发达的太湖地区,其农业劳动生产率仍是如此,即一个壮夫可养活5-9人。 禁锢思想、轻视科技和工商,使得近代科技发明在大清王朝一片空白。由明代传承而来的严厉海禁,闭关自守政策丧失了海外发展的良机。

  1793年夏,乾隆帝向英使马戛尔尼炫耀圆明园皇家园林的壮丽辉煌,而看不到近代文明转型的世界潮流以及科学技术进步和工业革命的发展。马戛尔尼敏锐地察觉到清朝自喻为天朝大国盲目自大,闭关锁国必然走向衰落的命运,将大清王朝视为“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预言它迟早会“不再有纪律和安全”,“英国从这一变化中将比任何其他国家得到更多的好处”。1840年马戛尔尼的孙辈在英国国会力主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并且在鸦片战争中实现了老马戛尔尼预言。1860年多事之秋,英法联军的烧杀抢掠,使圆明园从此辉煌不再。就在此时,英法侵略者惊讶发现,他们祖辈向大清皇帝进贡的科学仪器和新式枪炮在库房里落满尘埃。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最深刻的警示,漠视世界现代文明、抵制向现代文明转型,就要挨打;所以挨打就是因为漠视世界现代文明、抵制向现代文明转型。

  人类文明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中国文明转型核心是由传统农耕文明向近现代商工文明转型,主要包括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陆地文明转向海洋文明、封建专制制度转向科学民主制度。

  近现代商工文明具有九大基本要素:思维观念理性化、价值观念人本化、交换方式市场化、生产方式工业化、分配方式普惠化、组织形式民主化、管理方式法制化、生活方式城市化和运行方式全球化。

  世界近现代文明转型的历史过程,是一部全球开放和开拓的历史过程,丛林法则贯穿其中,弱肉强食、强者为王。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文明转型的标志是,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力不断增强,或为世界的王者,是战争胜利果实的享用者。欧洲文艺复兴后,英国1688年的光荣革命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英国工业革命到十九世纪前期初步完成。两个革命使得英国实现现代文明的华丽转身,强盛的国力立刻体现在1815年英法滑铁卢战役,威灵顿将军将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元帅打得一败涂地,军事才能远逊于拿破仑的威灵顿所以取胜的根本原因在于当时英国强盛的国力。此后的英国迅速成为名符其实的日不落帝国,也成为欧美各国推崇和仿效的现代文明霸主。

  紧随英国后尘向现代文明转型最成功的为法国和美国,这两个国家以自由民间资本为主力,充分的市场自由化为导向,向英国购买机械设备、引进技术和科技人才,推进工业化发展和工业化转型。尤其是当时推崇自由市场理论的美国,强调小政府大市场,政府对市场经济不干预,使得企业家和投资人在美国得天独厚的领域辽阔、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的环境中,工业化进程飞速推进,从二十世纪初一直到现在为世界强国的翘首,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反对德意日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今世界美国文明依然是西方现代文明的代表。

  德国和日本现代文明的最重要特点,是以国家权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号称铁血首相的俾斯麦自1871年任职伊始,利用德意志帝国的权杖,制定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法律和税收政策,由政府办教育并资助科技事业,全力推进工业化和社会的全面改革。到二十世纪初,德国的国力已经超过英国成为欧洲的头号工业强国,在军事上称霸欧洲大陆。日本感受到来自于西方现代文明的压力,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实行由上而下全面西化与社会现代化改革的明治维新。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措施,以非常快的速度使日本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日本在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打败大清王朝的海军,迫使清政府割让台湾赔款两亿银元(相当于当时日本四年的财政收入)。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日本打败沙皇俄国的军队,两次战争使得日本成为亚洲头号强国,称霸亚洲近半个世纪。

  俄国以国家高度集权方式实施近现代文明转型计划,是从十七世纪彼得大帝时代开始,首先在文化上与西方接轨,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都以欧洲文明尤其是以法国文明为崇拜偶像,宫廷交际以说法语为荣。十八世纪后半叶的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全力推进改革,政府主导兴建学校、大搞城市以及交通建设,同时注重军事力量的扩充和对外领土扩张。由于俄国农奴制的长期存在,影响了工业化进程,真正完成工业化是在十月革命后的苏联的斯大林时代,采用极度集权化的计划经济手段,建立了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化体系,其国家实力和军事力量迅速强大到二十世纪中后期可与世界头号强国美国争霸。但是,由于前苏联将重心放在工业化,尤其是重工业化和军事工业化上,忽视向现代文明转型其他要素的均衡发展,竞争力先天不足而雄心过大以至于精疲力竭,终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解体。这正是一个国家向现代文明转型不均衡不彻底的失败范例与教训。

  以上诸国在世界近现代史上先后进行了向现代文明的转型,凭借着不断增强的国力,组成重新瓜分世界及其资源的俱乐部,腐朽的大清王朝成为列强欺凌的对象。1900年以上述国家为主组成的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城,圆明园劫后所剩的建筑全部被劫掠和焚毁,圆明园开始进入全面沦为遗址时期,圆明园遗址文化由此诞生。

  圆明园遗址不但承载着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记录着中国现代文明转型的痛苦经历。因此对圆明园文化的解读,应该着重从世界历史涌动的潮流和中国文明转型的必然性,以及文明转型的方向和方式进行理性思索与探讨。圆明园遗址文化昭示中国近现代文明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思想: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创建时间:2012-10-25 05:07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