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文化与废墟美学
一、废墟取得“残缺美”的美学品格的历史演进过程
1、文艺复兴时期在古迹发掘中发现古代文化的灿烂、“爱屋及乌”,便对残破的遗迹也加以珍惜了;
2、启蒙运动提出返归自然的主张;
3、浪漫主义思潮对废墟题材的爱好;
4、1820年断臂维纳斯的发现最后确定了残缺美的美学品格。
二、废墟取得美学价值的综合因素
1、废墟的前身在历史上的规模和地位;
2、艺术上的水平和价值
3、时间和空间的距离;
4、所在地区的文明程度和人们的文化水平;
三、我国也拥有极为丰富的废墟美的资源
1、万里长城是世界上无与伦比的废墟遗存;我国的城墙、城门之多也是世界之最;
2、我国的帝皇陵寝主要部分都是石构建筑、其规模与数量也是世界上首屈一指。我国的皇宫遗址的数量也是世所无比、其台基和柱础都是壮观的石构建筑;
3、我国的古桥遗址也非常可观;
4、我国众多的大型寺庙的遗址都有厚重的基石。
以上大部分都有待发掘。
四、圆明园遗址的历史见证价值不可估量。保护圆明园遗址的实质是发掘地下遗存,清理废墟;复建之愿是愚昧,复建之行是犯罪!
五、北京作为有3000年历史的古城和800年历史的古都必须有圆明园遗址这样震撼人心的大型废墟作为其身份的见证和美学上的点缀。必须尽快把圆明园遗址的申遗工作提上议事日程,以申遗推动圆明园遗址的科学保护。
创建时间:2013-01-26 06:27
넶浏览量:0
版权所有©中国圆明园学会 京ICP备202302975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