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因何得名 “抚今追昔话圆明之一”
圆明园因何得名“抚今追昔话圆明” 之一
常润华
圆明园是我国古典园林艺术发展的高峰,也是世界上无与伦比的园林建筑奇珍。它的创建,发展,兴盛和惨遭毁灭的过程,同清朝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尤其同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息息相关。它的毁灭,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重要标志,也是他们破坏人类文明的铁证。
新中国成立后,圆明园遗址受到国家的保护。昔日的荒凉山野,今天已绿树成荫。圆明园的每一处断壁残垣,宫阙废墟,都是历史的见证,有着独特的历史,人文价值。自本期起,本版特辟《抚今追昔话圆明》专栏,介绍圆明园的文物景观,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当时中国的荣辱兴衰,牢记 “落后就要挨打” 的教训,毋忘国耻,团结奋斗,振兴中华。
举世闻名的圆明园、是清王朝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兴修而建成的一座宏伟优美的大型皇家园林。欧洲学者曾撰文称之为“万园之园”。圆明园始建于康熙中叶,到咸丰末年,先后有150余年兴盛的历史。
这一宏伟的园囿,为什么会建造在北京的西郊,并命以“圆明” 之名?这还要从北京西郊的历史自然风貌说起。
在古都北京的西郊,有一条长达百余里,由东北向西南走向,延绵起伏的山脉,这就是著名的西山风景区。在西山脚下,“丘陵冈阜” 起伏,“川渎泉流” 不息,汇集于这一带的平原,构成了一幅恰似江南水乡山明水秀,天工美妙的自然图画。这一山川秀丽的天然景观、也就成了北京历史上辽、金、元时代帝王出游巡猎之地。进而在这里大建行宫、兴修寺观。在明朝,北京的西郊更是 “平地有泉、淲洒四出、淙汩草木间、潴水为溪、凡数十处”。尤其是春夏之际,更是 “鱼稻饶衍,陂泉交绮”,到处是 “萍藻蒲荇,交青布绿;野禽沙鸟,出没翔泳其间”。在明、清之际,这里已有 “江南水乡” 之称,“钱塘西湖” 之誉。
随着明、清京城的建设、北京西郊的风景区、更成为帝王兴建行宫的绝佳之处。到了清王朝康熙年间,国家已呈现出了 “海宇升平,人民乐业” 的繁荣景象。康熙皇帝为了满足其 “宁神受福” 的奢侈欲望,于是在北京西郊常年不息地营建空前规模的皇家园林。他盛赞西郊风景区是 “沃野平畴、澄波远岫、绮合秀织、盖神皋之胜区”(《康熙御制畅春园记》),并想以此地作为他的 “宁神怡性之所”。自康熙朝开始、又历经雍正、乾隆二朝、在长达百余年的时间里、经过几代能工巧匠的精雕细琢、建起了一座座规模宏伟的离宫别馆、形成了以香山、玉泉山、万寿山和畅春园、圆明园、静明园、静宜园、清漪园(今颐和园)为代表的、庞大的 “三山五园” 的皇家园林区。
圆明园初建于清康熙四十年,地居畅春园之北,到康熙四十八年大致建成;同时将该园赐予皇四子胤禛(即雍正皇帝),并定名为 “圆明”。该园的命名突出了数千年中国封建传统的儒家思想,以及对明君贤相的最高要求。胤禛当了皇帝之后,在他的《御制圆明园记》中说:“至若嘉名之赐以 '圆明',意旨深远,殊未易窥。尝稽古籍之言、体认圆明之德、夫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所谓 “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意思是教育后代皇帝要自我修养,修养到所谓完美无缺的地步,达到博大精深,邃密周纯的圣贤人那种如日中天的,最高的思想境界,这也就是所谓的 “圆”。至于 “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 一语,则是指皇帝的政绩要明澈,恩惠广泛施于民众,这才是聪明而有智慧的表现,“明”,就是皇帝为政要贤明,善于体察民情,才能成为完美无缺的,英明的统治者。所以雍正对这两句玄妙之语,再次解释说:“皇祖名园本义以自儆,贻训后人之意尤深切。”
圆明园最初占地不过20公顷,胤禛即位之后,该园逐渐成为离宫型的皇家园林。自雍正三年起,先是制定了扩建圆明园的总体规划,同时派内务府的官员前往围场一带采伐林木,开始了大规模的兴修,于是在原来圆明园南部建起宫廷式的殿宇,并颁发诏书,以该园春,夏,秋三季为皇帝临御听政之所,并分列朝署值衙。此后,又向北,西,东三面大加扩充,面积达到200余公顷,从而建成了今天所能看到的规模。乾隆(弘历)即位后,又在圆明园原有的规模内,续建一批景区,从而使圆明园的建设达到历史上的全盛时期,并且位居 “三山五园” 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