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源阁与《四库全书》“抚今追昔话圆明”之三

文源阁与《四库全书》“抚今追昔话圆明”之三

常润华


  乾隆皇帝十分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他为此所作的一件大事,就是在乾隆三十九年于圆明园内兴建“文源阁”和编修《四库全书》。文源阁坐落在圆明园“水木明瑟”景区的北面,与“舍卫城”隔湖相望。乾隆皇帝《御制文源阁记》载:“藏书之家颇多,而必以浙之范氏天一阁为巨擘。因辑《四库全书》,命取其阁式,以构庋贮之所。……于是就御园中隙地,一仿其制为之,名曰文源阁。”
  范氏天一阁创建于明代嘉靖末年,始建者是当时的兵部右侍郎范钦。范钦一生爱书成癖,酷爱藏书,他搜集书籍的原则是“不薄古人厚今人”。嘉靖三十九年,范钦卸职归里,为使所搜集的藏书能永久保存,在宁波建楼6间,做为藏书之所,即为“天一阁”。范钦死后,其长子范大冲继承了藏书,为使所藏之书不至分散丢失,为其后代定了一条家规,就是“代不分书,书不出阁”。因此,直到清朝初年,范钦的曾孙范光文,仍将天一阁的书籍完好地保存着。
  至乾隆时代,皇帝为了“嘉惠艺林,启牖后学,公天下之好”,“用昭文治之盛”,决定编纂《四库全书》。所谓《四库全书》,就是将全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类,分别编纂而成。为了广泛“搜罗古今载籍”,乾隆皇帝下令,要各省多方面加意搜集古籍和遗书,送交上来以备编纂之用。仅宁波天一阁范钦的后代范懋柱就送交了638种珍贵的古书,其中被收录到《四库全书》中的有96种,列入存目的为377种。乾隆三十八年,《四库全书》的编纂正式开始,并设《四库全书》馆,负责全部工作。乾隆皇帝选派了《阅微草堂笔记》的作者纪昀(字晓岚)和陆锡熊为总纂,陆费墀担任总校。担任编纂的著名学者有邵晋涵、戴震、周永平、姚鼐、朱筠等,前后共有360余人。加上缮写、装订等工作,最多时有3000余人。直到乾隆五十二年,共用15年的时间,编成此书。全书共编入各类书籍3500余种,共计7.9万余卷,装订3.6万册,总计有230万页,9.97亿字,而且均以毛笔正楷抄写。这部巨著搜集了自我国周代以来至乾隆年间编书时为止3000余年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天算、舆地、科技、医卜等方面的重要著作,成为中外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百科丛书。
  《四库全书》共缮写了7部,每一部都是用香楠木二片上下夹之,并束以绸带,装在香楠木匣内。书面都是绢面,“经部”用黄绢,“经解”用绿绢,“史部”用红绢,“子部”用蓝绢,“集部”用灰绢。每匣上面均刻有书名。7部《四库全书》,前4部分藏于北京紫禁城皇宫之“文渊阁”,圆明园之“文源阁”,热河行宫之“文津阁”,奉天行宫(今沈阳)之“文溯阁”,这就是著名的“内廷四阁”,或称“北四阁”。该四阁的建筑格局,也都是按宁波“天一阁”营造的。《四库全书》编成之后,乾隆兴奋地赋诗道:“昨岁书成楠架陈,题为四色一时新;雨霉风凉敕苑吏,继晷如期嘉翰臣”。乾隆皇帝认为江浙一带是文物之邦,人才辈出之地,认为《四库全书》应当广布流传,以光文治。于是将《四库全书》的后3部,分藏于扬州大观堂之“文汇阁”,镇江之金山寺之“文宗阁”,杭州孤山圣因寺之“文澜阁”。这就是所谓的“江浙三阁”,或称“南三阁”。
   《四库全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举世闻名的巨著。“文源阁”在当时,既是全国的七大皇家图书馆之一,也是圆明三园中的第一座皇家图书馆。

 

创建时间:2009-07-17 16:35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