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园林的缩影“抚今追昔话圆明”之四

江南园林的缩影“抚今追昔话圆明”之四

 

常润华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一谚语是人们对杭州有西湖天然之美,苏州有人工园林之盛的赞誉。在清代,作为统一专制的皇帝,更是垂涎这些美景。尤其是康熙、乾隆二位皇帝,都是多次南巡,到过江浙一带,对于那些令人留连忘返的江南湖山之美,优秀的园林艺术,曾命随同前往的如意馆的画师,将一些名园胜景绘制成图样,带回北京后,将这些江南的风景和园林精粹,大规模地仿建于御园之中。
  在圆明三园中,直接模拟或仿建江南园林的景区,占有相当多的数量。其中杭州的西湖十景:苏堤春晓、柳浪闻莺、花港观鱼、曲院风荷、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平湖秋月、三潭印月、断桥残雪不仅全部仿建在圆明园内,而且还完全采用了这十景的名称。这十景虽然都仿建在御园之内,但是乾隆皇帝对真正的杭州西湖美景,仍是念念不忘。乾隆十六年,乾隆皇帝南巡杭州,十分欣赏西湖之滨净慈寺附近的汪氏别墅,乾隆为其命名为“小有天园”。乾隆二十二年,他再次南巡,又来到此地,更是欣赏备至,“为之流连,为之倚吟”。乾隆回到北京后,于第二年将此景仍以“小有天园”之名仿建于长春园内“思永斋”之东别院。这里垒石成峰,巧夺天工,激水作瀑,泠泠琤琤,成为一处别有天地的小景。
  乾隆二十七年皇帝南巡时,游浙江海宁,他非常欣赏这里的海塘景色和明代陈与郊所建的“隅园”,并将该园赐名“安澜园”。回到京城后,乾隆为了寄托对该园的思念之情,将岁久失修的“四宜书屋”,按照陈氏“隅园”的形制加以改造,并更名为“安澜园”。乾隆有诗为证:“春夏秋冬无不宜,所宜乐总读书时。何须千里盐官(指海宁)忆,即景吾方勉近思”。圆明园中“坐石临流”一景,则取自绍兴之“兰亭”。在历史上,东晋以前,会稽(今绍兴)山阴的“兰亭”,最初并不出名,只是当时大书法家王羲之写了《兰亭集序》,后来唐太宗李世民极力推崇他的书法,从此,兰亭这个不出名的小地方,也就成了“书圣”活动的文明胜迹了。至清乾隆年间,也把此景的一部分仿建于圆明园。
  在长春园内,有“狮子林”一景,它是以苏州黄氏“涉园”(即狮子林)的胜景与元代大画家倪云林等所画《狮子林图卷》及《狮子林兰若诗》的意境而仿建的,该园自元朝至清代经过400余年,几易其主,到了乾隆年间已成了黄姓的涉园。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曾3次来到苏州狮子林,对这里重叠的假山、曲折的小径、连枝交柯的林木、秀丽的曲池,以及精致的小桥都赞赏备至。于是,令人先画其景,再将倪云林的图卷带回京城,“效其制于北京长春园”。长春园内的“如园”,系仿清代江宁(今南京)藩司署中的“瞻园”而建。该园原系明代中山王徐达王府的西园,根据该园的规制,于乾隆二十二年前后,也仿建于长春园。
  总之,自康熙时代,尤其是乾隆年间,为了充实皇家的御园,积聚了全国各地、尤其是尽收江南名园的秀丽胜景,浓缩了祖国传统造园艺术的精华,并进而把自然奇趣的风格,经过人工“堆山导水,移天缩地”的手法,构筑成了一座座布局工整、雕饰华丽、具有富丽堂皇的宫廷色彩的园林小景。
  “平湖秋月”景区位于圆明园福海北岸西部,仿杭州西湖同名景致,1728年(雍正六年)前建成。东侧五孔桥外之重檐高台四方亭,额“两峰插云”,亦取杭州西湖景名。

 

创建时间:2009-07-17 16:32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