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舍疏篱劝农桑 ”抚今追昔话圆明” 之八
茅舍疏篱劝农桑“抚今追昔话圆明” 之八
常润华
在北京圆明园这一御园之内,有不少属于以山村野趣为主题的园林景区,一些景区内辟有农田和菜畦,这些景区,景点大都与农耕,农事有着直接的联系。这是因为以农业为本的历代帝王十分关注农业问题。为了了解四季的农事、康熙皇帝曾在中南海丰泽园专辟农田、亲试耕植;雍正帝为表示重农、每年要举行耕(“耕” 左右昔)之礼、并于雍正六年谕令在园内种桑养蚕、并派太监管理养蚕事务雍正在其《圆明园记》中、充分反映了他的重农思想:“园中或辟田庐、或营蔬圃、平原(左月右无) 、嘉颖穰穰……至若凭栏观稼、临陌占云、望好雨之知时、冀良苗之应候、则农夫勤瘁、穑事艰难、其景象又恍然在园囿间也”。他在《多稼轩劝农》诗中又写道:“夜来新雨过,几甸绿平铺。克尽农桑力,方无饥冻虞。蚕筐携织妇,麦饭饱田夫。坐对春光晚,催耕听鸟呼。” 御园内成为雍正帝验农、劝农、知农之所。他还关心一些良种的种植,雍正八年,福建海关呈进番薯苗六桶,他下令栽种于圆明园内,并命随来会种番薯之人留下,指导园内人员栽种,对南来种番薯之人,除了用好的饭食招待之外,还赏给了银两。
乾隆受其父、祖的影响、也是十分重视农业生产。他曾说:“帝王之政,莫要于爱民,而爱民之道,莫要于重农桑,此千古不易之常经也。” 还说:“朕惟养民之本,莫要于务农。” 为体验农耕,他曾在园内辟治约一亩的农田,督促太监种麦及时蔬,还为此写了一首《观刈》诗,描述了当时秋收的景象。乾隆九年先后写有《御园躬耕》、《御园亲耕》两首诗;乾隆十年,又写了一首《御园耕种》诗。这些诗颂扬了康熙 “丰泽演耕” 、雍正 “(“ 耕 ”左右昔)田亲耕” 的 “重农之意”,同时表达了他对大清王朝创业后,如何守业的思想:“我朝得天下,马上搴旗帜;创武守以文,耕稼尤留意”,表达了 “年年端是重三农” 的思想。他关心农事甚至达到 “看花无兴草全葺” 、 “愁意多缘望雨浓” 的地步;对于御园内的美景更是 “无心问花柳、着意事耕(“ 耕 ”左右昔)” 的 “一脉戚农心”。由于清代帝王十分重视农耕、因此御园中建有不少反映以农耕为主题的景区、景点。例如 “杏花村馆” 、这里是矮屋疏篱、馆前有菜圃、根据节令不同、种植各种瓜类、蔬菜等、这一景区所呈现的、是一派农舍田园的风光。“北远山村”,又称 “课农轩”,景色所显现的是村落鳞次,竹篱茅舍,稻田禾畴弥望,显示皇帝身居宫阙,仍不忘农事。“澹泊宁静” 景区,其主体建筑就是 “田” 字殿。这里反映的,也是一派田园农耕风光。殿中还有乾隆题 “麦雨稻风” 匾额,景区之内的 “多稼轩” 、 “观稼轩” 、 “稻香亭” 等楼宇,皆与农作有关。乾隆二十四年作多稼轩十景诗,在乾隆的这一诗序中解释说:“溯兹轩之得名” 、 “思惟稼以为宝”。与农事有关的另一景区,就是 “映水兰香”。
几代清代帝王重农、劝农不遗余力、除了在圆明园辟治农田、试种作物、以验农事之外、还建有不少为求苍天风调雨顺的庙宇。值得一提的是 “刘猛将军庙”。刘猛原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将军、曾因率领他的军队为农民扑灭蝗灾、尽其全力、在扑蝗的战斗中、力竭而死。为此、清代皇帝也把这位受人景仰的将军、请进了圆明园、视为神灵供奉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