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圆明园园林植被修复的建议

对圆明园园林植被修复的建议

罗菊春

圆明园是“万园之园”,是中国博大精深的古典园林杰作。在今天庆祝她诞生300周年之际,我们仍为她无与伦比的造园感到自豪,同时,看到她被帝国主义彻底毁灭而感到无比的愤慨。
  新中国建立后,政府十分重视对圆明园遗址的保护和利用问题,尤其在文革十年动乱结束之后,于1977年成立了圆明园管理处,开始了大规模的清整工程。2000年,北京市政府与国家文物局批准了《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方案,明确地提出了“整体保护、科学整修、合理利用”的方针。整体保护是要保护好现有的人们所见的西洋楼大水法等的遗迹、郑觉寺等尚存的建筑,与已经挖掘出的被沙土埋压地下的建筑遗址,出露圆明园盛世时的基本面貌,科学整修就是经过考证,尽可能的修复原来的山形水系、桥梁、道路以及园林植被,质量尽可能重现原来的园林景观。合理利用就是要在保护的基础上,逐步开放已初步整修了的景区与景点,供群众参观遗址与观赏风景,在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增进文化素质与身心健康。显然,《规划》方案的目标是为了发挥该遗址公园“存史、游憩、教育、借鉴”的基本功能。

为了遗址的保护与开放游览,1984年圆明园启动了首期整治工程—福海景区整治工程破土动工,完成了整形面积800余亩,到上世纪90年代初,1200余亩的山形水系基本上恢复了历史面貌。随后又陆续对长春园与绮春园进行了整修。2003年8月开始实施圆明园遗址挖掘与环境整治工程,十分艰难地整修了圆明园西部的后海景区,这是圆明园的核心景观。两年多来,清除了堆积如山的垃圾、恢复了山丘地貌、疏通了河道、修复了道路和驳岸。现在,圆明园的山形水系与建筑遗址已基本显露原形。今天,最需要继续完成的任务是园林植被的修复。

园林植被修复工作,包括三个方面或称三个途径。一是恢复与重建,即以历史记载为依据,尽可能地恢复原来的园林植被面貌与重建原有的部分树木、花卉景点。但是,想要使圆明园的园林植被恢复到被焚前的景观那是不可能了。因为,现在既难以搞清楚过去的园林植被状况与景点植物种类与群落配置方式与构图,又因今日的山形水系与过去已大不一样,山丘低了,湖水少了,土壤水分已大为降低,尤其在建筑物被焚毁后,原来与建筑物融为一体的花园式园林设计,在今天已无法再按原样去恢复植物配置,原来在房后与廊道旁栽植的耐荫植物,今天已完全没有庇荫的条件,原来在湖旁、河岸生长的是湿生植物今天已无法得到水的滋润,这从生态学上来说,恢复原有的植物已无可能。再者,今天的圆明园已不是幽静的皇家园林,而是开放为公众游览的公园,游人为主。急需扩大游园观光的环境容量,游道要比过去加宽,要有游客休息与止步欣赏拍照的地方,还要有餐饮的场所……,与日俱增的游客何处前往,让他们所看到的不仅是遗迹,面前还应有爽心悦目的数目花卉的自然景色,才能让他们重游。因此,今天,在考虑圆明园的园林植被修复规划设计时,既要考虑过去的园林景点作部分重点恢复与重建,在不可能全面恢复的情况下,则需要因地因时而变,对现在已开放游览的长春园、绮春园、与福海则要对园林植被的修复作较大的改变。在这个问题上,有的学者与自然保护工作者有一种不切实际的主张,他们认为这里的一草一木已不可动,不可人为的干预,要顺其自然演替,湖干了也是自然的,自然的就是合理的。这种主张十分偏颇,有些荒谬。他们居然不知道圆明园自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后的遗迹,140多年来,又多次受到人为的破坏,除了几处废墟尚存,大面积的被毁原貌已经丧失。2003年整治之前,湖道干涸、山丘崩塌,到处是蒿草,成片的森林是栽植的杨树和刺槐,后湖更是挖山添湖造田,被工厂、鸡场、打靶场占满,难以见到遗址真面貌,何以说起保护遗址,发挥遗址公园的功能?这显然是与《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方案相悖的主张。

为了以《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方案的方针与精神来构建圆明园的园林植被景观,笔者认为要区划与设计三幅蓝图。一是通过深入研究,对一些极具观赏吸引力的景点按焚毁前进行植被复原的重建工作;二是对已清理尚未修复的前、后湖与原来的稻田区域划作湿地保留在(相当于自然保护区);三是对开放旅游的区域(长春园、绮春园和福海)将对过去的景点所在地,在保护遗址的前提下,依游览需要扩大游客容量与提高美景度之所需来新建园林植被。

恢复与重建原来景点的园林植被,既是再现景点被焚前的美景,增添人们的游兴,又是保护遗址的有效手段。据乾隆年间的“莳花碑”所记,园内专门管理花木的太监、园户、花匠达三百余人。在圆明园盛世之时,满园之中,“露蕊晨开,香莲舞绽,嫣红姹紫,如锦似霞……,二十四番风信咸宜,三百六十日花开似锦”。据《日下旧闻考》记载,有不少的景点是以花木作为造景主题的,如“杏花春馆”的文杏,“武陵春色”的桃花,“牡丹台”,“镂月开云”的牡丹,“濂溪乐处”的菏渠,“天然图画”与“竹林院”“竹子院”的竹林,“洞天深处”与“兰室”的幽兰,“碧桐书院”的梧桐,“榴香涧”为四角亭,亭外四周环山皆植各种石榴,以及“御园玉兰多”是弘历对圆明园玉兰的美誉,西峰秀色的含韵斋,雍正阁是观誉玉兰的佳处。而慈云普护、自得轩、藻园、纳翠楼、狮子林等处是以紫藤见长的景点。经过考证确实准确位置后,可按原有景点布局的树木花卉种类进行植被重建,以人工的手段来重现原有的景色,会使旅游者得到最大的享受,又能加深对盛世时的圆明园的了解,于无声处可以想到过去的圆明园的盛境,与旁边遗址的惨状形成的反差,使人们很自然地产生一种悲愤交加的心境。

划出后湖湿地保护区,是很有必要的。它类似于湿地自然保护区。前海、后海与原有的三片稻田所在区域,本来是大片的湿地,也是皇帝,皇室们休憩的好地方,是自然景色更佳之处。现在该区域仅整治了山形水系,只要更多些注入与提高水位,进行封闭式管理,游客在外围通过,可望而不可及,任其自然演替,此后水生与湿生植物能较好的发育、鸟类种群将不断增加,随之湿地面貌的再现,这里将呈现一张自然美景,将是最贴近京城的湿地公园,是游客享受自然气息的佳境。
   新建园林植被,是以生态学原理与可持续发展及提高美景度的原理与要求,以现代造园方法进行园林绿化,这是在遗址被经受多次破坏改造之后,原有园林植被毫无存在,今天又需要扩大游客容量与吸引游客的要求下,来新建一些植被景点。在植被景观设计中,笔者认为应考虑下列问题:
  (一)依局部地形条件,与附近景点的特色相协调,进行乔木,灌木与草本的多层次,多植物分类,多花色的植物群落配置。构建群落的树种应是长寿的,树形美观的,能进行阴阳搭配的。群落中的植物成分应是叶色,叶形各有特色,花期应错开,最好四季常绿,三季有花。这样的植物群落还应是可持续发展的,是可以改善环境条件的,既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又有较大的生态功能。
  (二)树种应尽可能选用北京的乡土树种,可以多一些引用本地野生树种。这样,既可以模拟本地森林群落的结构,又可以使游客更多的贴近自然。比如可在高差较大比较干旱的山丘上以油松、栎类(辽东栎、蒙古栎、槲树、槲栎等)混交,林下栽植胡枝子、悬钩子、黄刺玫、绣线菊、山梅花多种猕猴桃与杜鹃等灌木,七筋姑、百合、多种苔草的草本植物。这种群落将立于不败之地,有四季常绿的特色,针阔相间,既有观赏自然的价值,又有强力的保水保土的功能。油松为常绿针叶树种,在圆明园原有景点中应用的就较多,它的球果还是松树与花鼠的最好食物,将会产生链锁反应,日后招来与繁殖更多的野生动物。在土壤湿润的立间地可栽植椴树、五角枫、大叶白蜡等进行多种阔叶树混交,它们既是长寿树种,又是红黄叶的观赏性高的树种,林下可种植胭脂花、二月兰、乌头、报春花等多种既耐阴又有漂亮花朵的野生草本植物。在地势低洼或近河边可多多栽植刚竹形成竹林,或片状栽植海棠、(也可栽植樱花)、欧李、稠李等观花树种,欧李还是漂亮的观果树种(它的红果累累)。在一个景区里,将这些野生树种与群落镶嵌起来,其景观是十分美丽的。
  (三)应选用耐旱性强,能抗病虫害的植物。北京各公园现存的树种,有两个最大的问题,一是经受不住多年的连续干旱,二是病虫害严重。果槐是北京的市树榆树普遍栽植,可是病虫害相当严重。杨树到处可见,可是腐烂病与虫害相当普遍,对北京的绿化构成了威胁。现在圆明园中最多的是杨树菏刺槐。毛白杨与刺槐都是外来种,不但抗性差,而且杨树的果絮在春天严重影响到人们的健康,它们的寿命短,枯梢与死枝难看,而且很容易打伤游人。因此,建议多在天然林内选用抗旱、抗病虫害的树种来取代它们。
  (四)旅游布道、路旁建造花墙、配置花团时,应在路边栽植耐践踏的多年生植物,又可减少浇水的植物,如鸢尾、车前、结缕草等,当然,为了防止游客进入花圃,园地,还可在周边密植几行带刺又耐旱的灌木如刺玫果、大叶蔷薇—白蔷薇、茶藨子等。
  (五)圆明园是“以木为本,以水为纲”的园地,除了林就是水,水景的够景十分重要,现在多为荷花,芦苇所盖,还应增加香蒲、天南星、野慈菇、水杨梅、蛇梅、鸭趾草、三棱草、木贼等岸旁湿生植物,以便衬托睡眠,使景色更为美丽。
为了搞好各景区、景点的园林植被的恢复与重建、新建,首先要搞好一个植被景观的规划与景点的设计,这样也才能使各景点连接构成和谐的,能更好的保护,能更美观的景区,才能更好的保护遗址,才能使游览、文化与生态功能得到提升。福海与后海两景区的园林植被规划设计必须经专家论证,不可象长春园、绮春园一样修修补补。这两园显然应在景点重建新建时,将过多的生长不良、以近枯萎的杨树和刺槐砍去一些,不要认为砍树就是破坏。
  当一个又一个景点逐步恢复,修复与重建后,园内广植自然独特、珍稀与观赏性高的树木,遍地呈奇花异草,四季葱绿,鸟语花香,加上水景园林,旧时的圆明园之园林景色将逐渐浮现,被焚毁的遗迹,遗址宛如斑块镶嵌在绿色植被的本底之中。保护与利用将较好的结合起来,圆明园将会更好的铭记在人们的心中。

参考文献
1、 罗菊春  做好景观规划,将圆明园的保护、利用与整治工作搞得更好
中国圆明园学会通讯  11 2006年6月 第3—9页
2、张恩荫 加强圆明园遗址保护与提高整修利用水平之我见
中国圆明园学会通讯   12 2006年6月 第1-10页
3、 舒牧编 圆明园资料集  1984年  书目文献出版社第232—239
4、 汪之力  有效保护圆明园遗址与积极开展科学研究
圆明园学刊(第一期)  1981年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第16—20页
5、周维权  圆明园的兴建及其造园艺术浅谈
圆明园学刊(第一期)  1981年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第133—149页
6、赵光华 长春园建筑及园林花木之一些资料
圆明园学刊(第三期)  1984年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第1—11页
7、吴良镛    圆明园遗址的保护和利用 
圆明园学刊(第五期)  1992年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第487—492页
8、李嘉乐  对圆明园遗址的价值和规划指导思想的我见
圆明园学刊(第五期)  1992年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第563—569页
9、张恩荫  林壑图画 宛自天成——略论圆明园盛期植物造景
《圆明园盛期植物造景初探》 1989年   古建园林技术  第 219—229页
10、马晓林 周凤娴  从圆明园生态发展读遗址公园环境整治

 

创建时间:2009-07-18 15:47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