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遗址公园保护利用现状调查与研究

圆明园遗址公园保护利用现状调查与研究

圆明园遗址公园保护利用现状调查与研究

曹新 张凡 韩梅 康丽芳


  圆明园是闻名世界的“万园之园”,2007年时值圆明园建园300周年,这座规模空前的古典园林之集大成者,其保护和利用都将走向新的时期。圆明园的历史以及如何保护和利用圆明园遗址,多年来专家学者们研究积累了丰硕的成果。如今,它的现状如何,保护和利用应该侧重哪些方面,人们都在思考。2005年春季,本文第一作者指导一组本科毕业设计学生(张凡、韩梅、康丽芳)集中进行圆明园实地调查[1];2007年,我们又几次去圆明园实地调察。基于这些调察的成果,对圆明园的保护和利用进行研究和探讨,借圆明园建园三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了这些思考的结论,希望能对圆明园遗址公园的保护和利用能有所裨益。
 
1圆明园概况
1.1历史沿革
  圆明园先后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六朝,自1707年始,经过150余年的营建,形成圆明、长春、绮春三园,合称为圆明园。其总平面呈倒“品”字形,占地约350hm2,南北宽约2km,东西长约3km,周长约10km。后分别于1860、1900年遭英法联军、八国联军大肆劫掠焚毁,沦为一片废墟,随后又长期遭到土匪、军阀、私民等破坏和盗窃,导致遗珍尽散,名园湮没。
  解放后,圆明三园的保护得到政府的重视。1956年起,在园内植树造林,初步改变了其荒凉景象,但后来,遗址又遭受很大破坏,许多土地被侵占他用,其影响至今犹存。
  1976年,成立了圆明园管理处,逐步对遗址进行清理和保护,并逐步开放游览。
 
1.2造园特色
  圆明三园(为明确起见,除专有名称外,下文将三园总称为圆明三园,而圆明园只用于专指三园中的圆明园)是平地造园的典范和集大成者,因借自然低洼地势,挖湖堆山,创造了变化丰富、风格多样、往复无穷而又整体统一的山水空间。园内山的高度虽一般在10m以下,但连绵不绝,气势逼真,并成为划分园林景观空间的重要介质。园中以水景为主题,水面占总面积的1/3以上,艺术地再现了烟水迷离,萦回变幻的江南风光。圆明三园体现出中国园林的显著而典型的空间的流动美感,对这种空间的流动美感,哲学大师宗白华站在对中华哲学考察的高度上,给予了最为精当的分析:“是‘俯仰自得’的节奏化的音乐化了的中国人的宇宙感。”“是饮吸无穷于自我之中。” 是“一个充满音乐情趣的宇宙。”“是潆洄委曲,绸缪往复,遥望着一个目标的行程(道)!”
 
  根据《日下旧闻考》中乾隆圆明园御制景诗及序,园中有不少景点是以某种花木为造景主题的,园中还有众多以植物直接命名的景点。如“镂月开云”的牡丹,“天然图画”的竹林,“杏花春馆”的文杏,“武陵春色”的山桃,“濂溪乐处”、“曲院风荷”的荷花,“碧桐书院”的梧桐,“西峰秀色”含韵斋的玉兰。有的诗文确切点出了其中种植的某种植物,如“洞天深处”的幽兰,“狮子林”的紫藤等。
  此外,杏花春馆,映水兰香,多稼如云,鱼跃鸢飞,北远山村等景点还展现了田园风光。
  据史料记载,圆明三园中搜罗了天下奇花异卉,植物景观丰富多彩,“秀石奇葩”,“莫可名状”。乾隆的圆明园景诗及序中就有许多对于园中植物景观的热情描述。这些与山水相映的植物景观,与动物景观结合,岸沚汀兰,鸟语花香,“平冈回合,山禽渚鸟,远近相呼”,是具有天然之态的植物园和生态园林。
  圆明三园中建筑物数量多、类型复杂。布局上把建筑物集中为许多小的群组分散配置于全园之内,以院落的格局为基调。建筑物的个体形象千姿百态,尺度比外间同类型的建筑要小一些,而且能突破官式规范的束缚,采纳北方和江南民居的形式,出现许多罕见的平面形式如眉月形、万字形、工字形、书卷形、口字形、田字形,乃至套环、方胜等。
    圆明三园的园林建筑在建筑技术和艺术上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圆明三园以山水为骨,画意入园,巧妙布局园居建筑、点景建筑和观景建筑,精心配置树木花卉,创造出一系列丰富多彩、性格各异的园林空间,形成了众多的园中园和景点,而整体又非常统一、连贯,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般,空间体验往复无穷,意境相当丰富。“真目不给赏,情不周玩也。”
 
 
2圆明三园现状调查分析
参见图1: 圆明三园遥感现状总图。
 
2.1周边环境
  圆明园遗址公园现状北邻北五环路,东与清华大学隔路相望,南与北京大学相望,西接圆明园西路及新建的住宅区及国际关系学院,距颐和园东园墙仅600m。
  目前圆明三园所在地块是一个矩形的区域,园址占八成以上的面积,园外西南角是商业与居住混杂的生活区及西静园公墓区。东南角是北京旭毅建筑装饰工程公司和大通房地产开发公司的2幢办公楼。公园东北角是平房一片,为各色小吃店等服务场所的集中地。
 
2.2圆明园现状
  三园中圆明园曾经珍宝集萃,风光无限,是英法联军、八国联军掠夺的重点,因此成为三园中破坏最为严重的一处。在后来的岁月中,圆明园更是破坏最严重的,还被大量居民和驻园单位占据。整个圆明三园至今只有圆明园东部的福海景区与绮春、长春园一起开放成为游客游览的区域,九洲景区近两年经过修复,即将在奥运前夕开放,其他部分仍处于荒芜和缺乏维护和保护的状态。圆明园的大宫门未开放,宫门入口处现植树作为保护,往南被静园公墓占据,再往南是杂乱的简易民房和早市。
  调查将圆明园主要分为宫殿及九洲景区、福海景区、西部及北部景区。


2.2.1宫殿及九洲景区
  正大光明、长春仙馆、洞天深处基本已无遗迹,勤政亲贤新建了管理用房。九州岛屿九个景点已在近几年经过整理和修复。其中镂月开云、天然图画、碧桐书院、慈云普护、上下天光、杏花春馆、坦坦荡荡7处景点留有建筑遗址并已经过整修,九州清晏景点建有“三一八烈士公墓”一处。茹古涵今景点完全被毁,看不出原有痕迹。碧澜桥正在进行修复研究。此区的景观修复依据大量史料进行,较为成功。但考古发掘的建筑零散构件有的被随意配置安放在一起,很不严谨,而缺失修补的部件采用青砖,青砖与原有的汉白玉混在一起,黑白杂乱。


2.2.2福海景区
  福海景区是圆明园东半部的重点,面积50多公顷,仅福海的面积就有28hm2,以开阔见长,各景点都围绕着福海展开。其中,又可分为环湖和外围区域。
  环湖景点西岸未开放游览。环湖共14处景点,其中蓬岛瑶台、广育宫、接秀山房、藏密楼、平湖秋月、别有洞天等6处景点建筑基址进行了整修,并适当栽植了花灌木;夹镜鸣琴、澡身浴德等2处景点有遗址但未经整修,杂草丛生;处于福海东北角的涵虚朗鑑(雷锋夕照)景点,新建了码头及相应的服务设施;两峰插云、南屏晚钟、湖山在望、廓然大公、深柳读书堂5处景点现已完全看不出原有遗迹。
  外围景点基本未经过整修,其中三潭印月景点现为杂草丛生的地带;方壶胜境处现保留的建筑遗址较为完好,虽然未整修,但仍能看出其原有格局;大船坞景点处现新建了一组仿古建筑,作管理之用,其南部的水面做泊船之用。其余景点基本上遗迹无存。


2.2.3西部及北部景区
  圆明园的西北景区保护修复程度较低,存留的建筑遗址较少,场地荒芜,杂草丛生,同时由于长期淤塞,山形水系遭到破坏,已分不出道路与水系的明显区别。万安方和是唯一一处遗迹保留较好的景点,建筑所具有的独特形式仍能从遗址中清楚看出(图2),现状建筑遗址经过一定的整修。其余建筑遗址不见原貌。部分留有烧毁的痕迹,如舍卫城遗址。
  该区域内新修建了4处作管理用的建筑,一处位于前湖东南角勤政亲贤殿的位置,为负责圆明园西区整修的建设工程指挥部的办公用房;一处在九孔桥东南,园墙拐角处,作管理、垃圾回收之用;还有一处在原同乐园景点所在地,九洲景区的东北方向,占地较大,有若干建筑庭院,为砖墙建构,是原来的武装部的仓库和靶场;最后一处在原文源阁景点处,面积较大,且十分杂乱,原来为园林队办公室,现在是西区整修工程的临时工居住之处。
  区内还新修了5处入口,其中三处在南墙,另外在西边园墙西北门有一处,北墙近鱼跃鸢飞的北门有一处。
  山形水系方面,原经同乐园、坐石临流、水木明瑟、柳浪闻莺、多稼如云等处的河流现被修建成道路。由于长期的居住和生产的影响,地形有不同程度的破坏,部分山形水系难以确切辨认。如汇芳书院等处一大片区域长期以来处于破坏、荒芜和缺乏管理维护的状态,地形经过明显的挖铲,不复完整。西部和北部景区诸多水面淤塞,地形遭到长期破坏,此区域山形水系亟待保护和修复。
 
2.3长春园现状
2.3.1宫门区
  宫门区的建筑遗址大都不复存在,仅存留众乐亭临水的小块遗迹(图3),澹怀堂已进行考古发掘,现被覆盖保护。此外,现状城市道路已占据部分宫门区范围。目前为方便游人出入,入口外设置了停车场。
澹怀堂后院以西,跨河连通中心区的长春桥已被毁,现重建了汉白玉栏杆石桥。


2.3.2中心区
  该区建筑群集中,体量大,在总体构图中的分量和作用也很显著。且相对于全园遗址的遗存现状来说,该处遗址保存较好,其价值也是巨大的。
  中心大岛上庞大的建筑群含经堂——淳化轩——蕴真斋的遗址经过考古发掘,正在整修中,还未开放。
中心岛东西两侧有隔水两岛,西为思永斋,东为玉玲珑馆。二岛中心为植物所覆盖,均存临湖的建筑遗址。


2.3.3外围景区
  根据现状调查,总体而言,外围景区的山水地形保存得都较完好,各湖的湖岸线的形状基本都保持原状,其中有两处湖被填,一是如园水池,一是茜园水池。
  思永斋、玉玲珑馆、茜园、流香渚、法慧寺、宝相寺、泽兰堂、狮子林、鉴园、如园等十处景点建筑遗址大部分都破败不堪,只留有散落的建筑遗迹或假山石,其中狮子林景点存有“虹桥”及水关、水门3座石拱,且此处景区留存遗迹较多。
  此外,该区新建不少作服务管理之用的功能性建筑,如思永斋西侧湖对岸原得全阁遗址所在位置新建的风荷楼茶室,茜园的西北侧水面上新建的亭和曲桥,静缘厅北岸作展览用的圆明三园全景模型馆,宫门区的售票亭、分散的各个小卖部、公厕等服务性建筑,海岳开襟西对岸原流香渚遗址所在位置新建的小卖部等。海岳开襟景点被长期占用作“图腾荟萃园”,用以展示世界图腾艺术,已于2007年初拆除。


2.3.4西洋楼景区
  西洋楼景区东西长840m,南北纵深最小处为70m,总面积8hm2多,占圆明三园总面积的2%。该区是一块狭长的用地,有南北和东西两条轴线。
  该区是圆明三园中建筑残迹遗存较多的一区。经多年来的大量清理、整修,将各个景点散落的遗石断柱、建筑零件、石雕装饰进行不同程度的整理、挖掘,安放于原建筑基址处或附近,并尽量收回散落于园外的遗物,在原址复位。遗址西半部现已全面进行了清整,廓清各座建筑基址及喷水池,并归位部分石件,同时修复了万花阵阵墙和圆亭。
  现状东西及南北各个轴线基本已整理恢复,游览园路自西向东贯穿整个景区,串联起各个景点。但文物遗址缺乏阻挡保护,游人攀爬现象严重,状况堪忧。
  此外在远瀛观的西侧新建了圆明园展览馆,存有文物、图片和影视录像,介绍圆明园的历史及变迁等。
 
2.4绮春园现状
  绮春园的人为占用情况很严重,在调查中根据现状差异将其分东西2个区域来研究。


2.4.1西区
  西区主要为被侵占区域,主要有北京一零一中学及零星的民居,其中一零一中学占用的景点有喜雨山房、知乐轩、延寿寺、清夏堂、含晖楼、流杯亭等6处,民居主要分布在澄心堂景点。
  其余景点绿满轩、畅和堂、河神庙建筑已不复存在,遗址也不见痕迹。一零一中学占用区域的山形水系已基本失存。其他区域的山形水系大致可见原貌,但山体因施工遭到破坏,植物也受到不小的影响。


2.4.2东区
  东区为主要游览区,景点以及功能性服务设施都较为齐全。建筑遗址基本不复存在,山形水系局部地区变化较大。


2.4.2.1宫门区及周边
  该宫门区现为公园主要入口,整修程度最高。宫门区对入口建筑进行了修复,并增建风格统一的小型古建筑作售票、服务、小卖之用,利用原有宫门前的建筑地基建花坛2座,种植树阵草地,形成前广场。进入公园后在原迎晖殿、中和堂的位置有新建的台地,栽植丰富繁茂的花卉与灌木,配以假山,形成较为规则的园林布局。原有河道被填埋并随形铺建成带状草坪。在迎晖殿东侧心镜轩新建一小院落,现为圆明园派出所。
  此处占用情况也较为严重,宫门区的东北部是20世纪90年代初建的万春园别墅区,占据了颐寿轩、敷春堂东部区域及东面水系的位置,现为中保人寿保险单位所在地。
  心镜轩和万春园别墅区占用区山形水系变化较大,不复原有景象。


2.4.2.2中部
  该地块为现有游览的主要区域之一,因此新建设施多为服务性或游览性建筑。
  宫门区西边水面的岛屿上为鉴碧亭,现在原基址上重建,作为纪念品及书画商店,岛屿东侧新建一座钢桥与东部相连。其北面的岛屿与蔚藻堂之间还存留有残桥遗址,立碑标示该桥为绮春园现状遗址中仅存的一座石拱桥。在原蔚藻堂、敷春堂、颐寿轩景点遗址所在位置新建院落作圆明园管理处。
  鉴碧亭北面岛屿上建有码头及平台、管理所用的平房。岛屿北面的天心水面现亦无建筑遗迹,立有标示牌介绍景点。涵秋馆所在的岛新建竹制房若干,售工艺画用,现已拆除,北面临水另建有一码头,其以北的水面为主要的游船区域。浩然亭位于凤麟洲以北的岛屿上,为一重建的重檐四角亭。
  在涵秋馆东北,绮春园与长春园交界的园墙地带新建小卖部,沿路南北向排列20余米长,为园中商业最集中的区域。


2.4.2.3西部
  涵秋馆以北的水面东北角新建2排居住平房,西边紧邻一零一中学操场。此处水面有所改动,开挖了一道带形河道,将东西水体相连。
  春泽斋现有零星建筑石件遗迹。生冬室、庄严法界、四宜书屋等处基本看不出原有遗迹。展诗应律现为一片竹林,无建筑遗迹。
  正觉寺以北的空地曾被开发为游乐场,现已拆除。正觉寺北面的水面被填埋作建筑工地,供工人居住用,正在进行正觉寺建筑群的修复工程。
 
2.5现状总结
  根据上述调研,将圆明三园遗址现状大致分为六类(表1,图4)。
  根据白日新先生所绘的道光咸丰时期圆明三园盛时总图[8],金勋先生所绘的圆明明总图[9],以及日下旧闻考等史料,调查景点以此为基础。调查列表不将单独景点计入,基本上按照景群来计算。现状调查共124处,其中圆明园58处,长春园31处,绮春园35处。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原有景点的现状调研,共109处,仍存留有遗址的共38处,完全被毁、已看不出原有遗迹的有37处,在原址上重新修复的有7处,新建建筑做服务管理或它用的有19处,新建并被其他单位占用的有8处;还有一类为在非原有景点处新建的建筑,共15处。
  从原有景点现状研究中可以看出,相比而言,三园中圆明园景点最多,但根据对圆明三园现状调研的统计(图5),圆明园完全被毁已看不出原迹的景点最多(图6),占46%,亟待清理和保护;长春、绮春二园因向游人开放而开发利用程度较高,新建或改建的服务或管理之用的建筑比例较大。长春园47%的景点因毁坏过于严重,现只存有不够完整的零星建筑遗址(图7);绮春园有23%的景点被其他单位占用(图8),约占全园景点的1/4,面积的1/3,另有32%的景点完全被毁看不出原有痕迹。这些区域至今仍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同时因为绮春园在三园中利用程度最高,所以新建的小卖、饭馆等服务建筑以及管理部门较多,占现有景点的26%。
  总体而言,圆明三园山形水系变化最大之处即为绮春园西部一零一中学占用地块(即含晖楼、延寿寺、清夏斋、喜雨山房、知乐轩、流杯亭等景点),现已完全缺失原貌,且相邻景点山形水系也因此而产生不同程度的破坏,此外心镜轩和万春园别墅区占用区山形水系变化也非常大。长春园山形水系保留较为完整,只有茜园、如园有水系被填埋的变化。圆明园新修园路占用原有水系的走向铺设,西部北部水系均处于干涸状态,前后湖、万方安和等处芦苇丛生,形成野趣风光。地形大概面貌仍在,但西部和北部众多水面淤塞,许多地方灌木丛生,难以进入,植树造林新种的树木有的直接种到原有的水面处,山形水系难以确切辨认。局部景点因为长期的居住生产而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汇芳书院等处,地形经过明显的铲挖。圆明园西部和北部山形水系亟待修复和保护。
  圆明三园的现状道路基本贯穿所有开放景点。绮春园的主要园路为从南部宫门入,沿宫门区西侧水域岸边往北通向长春园。长春园的主要园路也为临水修建,位于海岳开襟所在水面的西岸,直通向西洋楼,再通向公园东门。其余路基本为周边式布置,环绕各个岛屿。圆明园福海景区道路为环绕福海一周,串联起沿岸各个景点。圆明园西半部的西侧沿园墙修建园路,东侧园路先为南北走向,然后园路从同乐园往西至园中部,再往北,填埋了部分水系,两条道路与北部景区南侧道路汇合。
  圆明园遗址公园的主要管理处位于绮春园原敷春堂院落内,此外,在绮春园南门东侧及长春园东门外分别设有游客服务中心,绮春园南门西侧设有清史书店。鉴碧亭经过重建作工艺文化用品销售。
  新建展览性的建筑有3处,以静缘厅北岸的圆明三园全景模型馆及西洋楼远瀛观西侧的圆明园展览馆为主。此外在长春园南入口西北角还有在原遗址位置新建的展览馆,陈列圆明园相关的历史图片,并定期更换。

1 圆明三园遗址现状表


 

类型(共124处)

圆明园(共58处)

长春园(共31处)

绮春园(共35处)

原有景点现状(共109处)

遗址类

(共38处)

留有建筑遗址并已经过整修(共17处)

镂月开云/天然图画/碧桐书院/慈云普护/上下天光/杏花春馆/坦坦荡荡/蓬岛瑶台/广育宫/接秀山房/藏密楼/平湖秋月/万安方和/别有洞天(共14处)

西洋楼/静缘厅(共2处)

残桥(共1处)

留有建筑遗址并正在整修(共3处)

 

含经堂/淳化轩/蕴真斋(共3处)

 

留有较为完整建筑遗址但未经整理(共1处)

方壶胜境(共1处)

 

 

有建筑零星遗址但不够完整(共16处)

夹镜鸣琴/澡身浴德/三潭印月/紫碧山房/舍卫城/九孔桥(共6处)

思永斋/玉玲珑馆/茜园/海岳开襟/法慧寺/宝相寺/泽兰堂/狮子林/鉴园/如园(共10处)

 

正在进行考古发掘(共1处)

 

澹怀堂(共1处)

 

完全被毁已看不出原有遗迹类(共37处)

正大光明/长春仙馆/洞天深处/茹古涵今/藻园/山高水长/曲院风荷/坐石临流/澹泊宁静/映水兰香/武陵春色/月地云居/日天琳宇/濂溪乐处/西峰秀色/汇芳书院/鸿慈永祜/多稼如云/鱼跃鸢飞/北远山村/天宇空明/四宜书屋/廓然大公/两峰插云/南屏晚钟/湖山在望/深柳读书堂(共27处)

 

春泽斋/生冬室/展诗应律/庄严法界/四宜书屋/天心水面/绿满轩/畅和堂/河神庙/点景房(共10处)

在原址基础上重新修复类(共7处)

已经过重新修复(共6处)

瀛海仙山(共1处)

 

长春桥(共1处)

宫门/迎晖殿/鉴碧亭/浩然亭(共4处)

正在重新修复(共1处)

 

 

正觉寺(共1处)

新建建筑并作服务管理或他用类(共19处)

北岛玉宇/涵虚朗鑑(有遗址)/大船坞/同乐园/文源阁/勤政亲贤/水木明瑟(共7处)

 

园西南院落展览馆/得全阁/宫门区/流香渚(有遗址)(共4处)

凤麟洲/宫门区/涵秋馆/蔚藻堂/中和堂/颐寿轩/敷春堂/心镜轩(共8处)

新建并被其他单位占用类(共8处)

九州清晏(共1处)

 

含晖楼/澄心堂/延寿寺/清夏堂/喜雨山房/知乐轩/流杯亭(共7处)

非原有景点新建建筑(共15处)

管理用房(共1处)

茜园西侧新建曲桥/西洋楼西入口小卖部/公厕6处/全景模型馆/圆明园展览馆(共10处)

与长春园交界的园墙地带新建小卖及饭馆/厕所2处/钢桥1座(共4处)

(备注:圆明园九洲清晏景点新建有“三一八烈士公墓”;勤政亲贤、同乐园、文源阁景点处新建管理用房,涵虚朗鑑景点新建有码头及小卖,九孔桥东南园墙拐角处新建管理用房一处。长春园中宫门区新建了售票及游客服务中心,流香渚景点新建小卖,得全阁景点新建风荷楼茶室。绮春园心镜轩景点新建圆明园派出所,宫门区新建售票及游客服务中心,鉴碧亭岛东新建钢桥一座;西区及东区被侵占的区域分别有一零一中学、万春园别墅等单位及零星民居,其中一零一中学占用的景点有喜雨山房、含晖楼、知乐轩、延寿寺、清夏堂、流杯亭等6处景点,万春园别墅占用的区域为颐寿轩和敷春堂的东部地块,民居主要分散在澄心堂景点。)
  全园商业建筑以涵秋馆东北,绮春园与长春园交界的园墙地带新建的小卖及饭馆规模最大,沿路排列20余米长。长春园西洋楼西入口水面南岸设有一小卖,得全阁景点新建的风荷楼茶室兼做餐厅及茶室,流香渚景点有新建小卖一处。现有码头两处,在涵秋馆和涵虚朗鑑。
  卫生间共计8座。集中在开放区域,分别位于绮春园宫门东侧、残桥东侧、绿油门值房北侧东路、海岳开襟西北侧、万花阵东侧、展览馆西侧、长春园东门附近、长春园宫门内东侧。
  圆明三园被毁后经过百余年演替,植物种类较多,据统计,圆明园共有高等植物327种,其中栽培植物约40种。草本植物占绝对优势,计243种,占85%,木本植物有44种,其中乔木只有13种。多数为中生植物(58种),湿生植物有33种,水生植物41种。整体而言,圆明三园因经历不断破坏,现状景点的植物与诗画中的记载已相去甚远,之前以植物造景取胜的景点如今也大多不复景象。现植物以侧柏、油松、加杨、柳树、洋槐、国槐等乔木为主,结合北京园林中常用的花灌木及草本地被。植树造林时期新种的树木有的直接种到了原有水系的地方。在游览开放区,植物景观除了风荷楼茶室四周的水面为荷花观赏特色区外,缺乏系统的规划,形成全园大同小异的植物景观,且较多地采用一般公园常用的花坛和草坪,缺乏特色。此外还出现与圆明三园风格不统一的植物,例如在长春园宫门区及长春桥附近水面种植了很多毛白杨,树体过于高大,并有部分沿岸种植,遮挡了观景视线,改变了原有的景观空间,此外如加杨、洋槐等外来树种,与圆明三园整体环境不符。公园管理一度对野生植物进行了过多的干预,每年割除了许多野生草本和灌木。在未开放的西部九洲景区,近年来对环湖九岛的景观修复中植物的选择详细参考了史料记载,如镂月开云景点保留岛南部的牡丹台并种植牡丹供观赏;天然图画中以竹类作主景,杏花春馆以杏为特色等。
 
3圆明园遗址公园的保护与利用
  基于上述对于圆明三园历史和现状的调研,对其保护和利用进行讨论和提出建议。
3.1保护
3.1.1保护历史
  1956年始,圆明三园开始绿化。
  1976年,成立圆明园管理处。
  1977年,将流散于朗润园的5块巨型石屏和两座汉白玉方塔运回园内,在原址复位。此为百年来圆明三园遗物首次还园。
  1978年,管理处发掘整理西洋楼观水法基址。圆明园学术讨论开始。白日新绘成圆明园复原鸟瞰图。
  1979年,北京市公布圆明园遗址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1年,外交部驻法人员出资从巴黎复制《圆明园四十景图咏》80幅黑白底版,赠给圆明园学会。
  北京市政府责成海淀区负责开辟圆明园遗址公园。
  1984年,圆明园学会成立。福海景区整修开工。
  1985年,整修绮春园山形水系工程动工。
  1988年,国务院公布圆明园遗址公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圆明园遗址公园初具规模,向社会售票开放。
  1992年,整修长春园山形水系工程动工。
  2000年,通过由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
  中国保利集团公司,在香港斥巨资竞拍回京的圆明园海晏堂十二生肖喷泉之青铜牛首、虎首和猴首三件国宝,在保利艺术博物馆展出。
  圆明三园内所有住户全部外迁完毕。
  圆明园网站正式开通。
  2001年圆明园管理处委托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圆明三园内含经堂遗址进行全面系统地考古发掘。
  2007年,首批由社会捐赠的十余件散落北京的圆明三园石雕构件回归遗址公园,标志着“圆明园流散文物回归文物保护工程”正式全面启动。
 
3.1.2保护建议
3.1.2.1.圆明三园的完整性
a. 圆明三园整体的完整性
  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圆明三园内的居民基本上已迁出。圆明三园正在逐步显出万园之园的大概风貌。然而,圆明三园仍然有些地方还不完整,亟待保护。
  圆明园是三园中范围最大、建园最早、景点最多、价值最高、也是最重要的园子,而她的丰姿现在还湮没在衰草荒泽之中,仅福海沿湖周边开放。这两年九洲景区已进行了山形水系的整理和修复。但还有众多的景点仍是破败和荒废的状态,山形水系仍在遭受破坏,亟待修复。应尽快开始圆明园的山水体系的全面整理。
  圆明园大宫门入口的朝房区现状是管理处植树作为暂时的保护,再往南被西静园公墓拦腰占据,南部是个早市。到达圆明园只能绕道从绮春园进入。应尽快将宫门入口区进行清理,恢复圆明园主入口的大概历史面貌。
绮春园的西部仍被一零一中学占据,许多景点湮没,众多的景点已经或正在被改变。东南角被中保人寿保险公司占据,修建若干办公楼,不复名园景象。这两块地域占了约绮春园面积的1/3,比例惊人。
  为了完整地保护好圆明三园,应尽可能恢复全部园墙。围墙修复用材及形式均应依据史料进行。
  圆明三园的外围历史上是名园围绕,如今被大量杂乱的居民区和商业建筑包围,环境极为拥挤混乱。在远期,重塑圆明三园的周边环境应成为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塑造现代的公园,为圆明三园提供一个缓冲地带,还圆明三园一个和谐的周边环境,给市民提供一个休闲的空间,使这块地域成为北京的一块生态宝地,集遗产、生态、休闲、教育、历史、科普、文化、艺术为一体的绿岛,那将是多么令人向往的景象。
b. 山水体系的完整性
  圆明三园,虽经几次焚毁和长期盗毁,但所幸山水格局大体尚在,不论冬叶凋零还是草木葳蕤,均能大致想见旧时万园之园的宏大与精致,其山重水复,烟水迷离,变幻无尽而又整体统一的空间实是平地造园的典范和集大成者。圆明三园由于大部分景点无存,建筑只有约略遗迹,圆明三园的遗存,其最大价值莫过于山水空间的格局,故而不能因为任何原因,破坏这一格局。
  山水体系的保护是圆明三园保护最为重要的部分。山形水系的完整性是保证圆明园遗址公园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的最核心的问题,也是证明万园之园的仅剩的最为有力的实证,是山水空间艺术创造的巅峰作品的证明。
绮春园西部一零一中学占用区、心镜轩和万春园别墅区占用区山形水系破坏严重,不复名园景象。圆明园因为长期的居住生产而造成较大的破坏,尤其西部和北部山形水系亟待整理、保护和修复。
  山形水系的整理和修复应根据史料、图档以及考古研究详细考证水体湖岸线位置、湖岸的标高、水面的标高以及山体的高度、山体形状和走向。
  圆明园有部分水系被道路占据。三园周围的护园河现均已不见,被填埋或被道路占用。园内局部地方原有桥的位置改作道路,堵塞了原有的水面之间的贯通和联系。这些对水系的破坏确为憾事。新建道路应以不损害原有山形水系为原则。
  园中岗阜大都是土中戴石,这种做法是来自造园大师张南垣创造的艺术手法,是高超的处理。现在的许多山脚用石块整齐地码成护坡,湖岸也整齐地码上石块,没有变化,失去自然的旨趣和艺术的处理,不太恰当,与真实性是有所违背的(图9,10)。
  圆明三园的遗产价值,最重要的莫过于山水空间的创造,其多变而统一,往复无穷,而众多的园中园又是庭院空间营造的精品,其与周围环境的配合,其自身的流动与复杂,都是极富创造力的,是一个宏大而精微的作品。而许多游客只匆匆浏览大水法的残垣断壁,以为这就代表了圆明三园,其实这只是园内东北部的一隅,巴洛克花园的中国化作品;而对其他的部分只匆匆掠过,甚至不看,不知圆明三园之大,亦不知圆明三园之美。圆明三园至今没有一个像样的博物馆可以充分展示圆明三园的历史、价值和美。对于历史园林真实的价值,真实的特质,不应只是专业人员在书斋里的研究,要使历史园林的真实性得到更好的保护,更好的传播、传承,增强普通民众对它的认识,其意义恐怕更为重要[10]。

 
3.1.2.2对于遗址的保护
  残存的遗址,是万园之园的实证,应加快保护和清理,逐步进行充分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并应增加标识和解说系统,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现在只有泽兰堂、展诗应律、广育宫、天心水面四处遗址有解说牌,而且解说过于简单(图11),游客很难领会到当时景点的艺术创造和意境。对大多数遗址来说,游客并不知其为何物。解说宜根据原景诗文记载,并依据考古资料绘制景点平面图和现状遗址平面图。
  《威尼斯宪章》[11]第十二项指出:补足缺失的部分,必须保持整体的和谐一致,但在同时,又必须使补足的部分跟原来部分明显地区别,防止补足部分使原有的艺术和历史见证失去真实性。遗址允许必要的修缮加固,但应尽可能地少,以不改变原貌为前提,且修复和增添的部分应具有可识别性,而修复的效果应保证整体的协调性。现在九州景区一些遗址的修补是青砖与原有的汉白玉混在一起,黑白杂乱,很不协调,与真实性也是相违背的(图12)。园内经过修整的遗址平台有的是用水泥粗糙砌筑,与原有的材料相违,更易让人费解,究竟是遗址抑或是广场、简易平台还是什么别的(图13)。修复也应是可逆的,在保护过程中,对于一些加固或修缮的措施,尽可能使其具有可持续发展性,为以后的继续优化做准备。有的不完整的遗址不一定要用建筑材料补全,也可考虑用植物来标示,这样对遗址来说能减少扰动,保护遗址真实的状态。
  现在修复的鉴碧亭等,其门窗细部十分粗糙。景点修复许多不够严谨。新建的服务建筑和展览建筑大多既缺乏历史时期的真实特点,又无新意,既与真实性违背,也谈不上新的创造,这种中间状态对于遗产保护是很不适宜的。
  《佛罗伦萨宪章》[12]第十五条强调:在未经彻底研究,以确保此项工作能科学地实施,并对该园林以及类似园林进行相关的发掘和资料收集等所有一切事宜之前,不得对某一历史园林进行修复,特别是不得进行重建。在任何实际工作开展之前,任何项目必须根据上述研究进行准备,并须将其提交给专家组.予以联合审查和批准。对于修整、修复、重建等工作,都应十分审慎,有了充分的史料和考古依据再进行。“把遗产全部的真实性传承下去,这是我们的职责。”关于修复和保护,《威尼斯宪章》开篇就强调了这个最重要的原则:真实性原则。
  圆明三园原有各式木、石桥梁100多座,如今只剩两处遗址,狮子林3座石拱和蔚藻堂西面石拱,共四座。桥梁如需复建,应尽可能在原桥位置修建,材料和形式依据历史图档和考古研究,不应与遗址公园的环境相冲突。新修的桥梁很多为红色钢桥,与历史园林很不协调。(图14,15)现在碧澜桥正在进行修复的科学研究,我们期待更多的修复工作同样也科学、严谨、审慎地进行。
  建筑遗迹已不复存在的景点,可在遗址处依据史料栽植花木,既是真实性的部分展示,又可为游人提供休憩和怀古的实际空间。此类遗址亦应加以解释说明。(图16)
  西洋楼等处的遗址游人攀爬现象严重,造成较多的破坏,这类石材文物应增加阻挡性的保护。
  众多的遗址还留有零星石件遗存,另外,在各地还遗散着诸多的圆明园石件遗物,众多石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是万园之园的实证之一,这些石刻在充分考证后归位,圆明园将形成一个巨大的别处无可比拟的石刻博物馆,那将是一个令人期待的盛况。(图17,18,19)
 
3.1.2.3对于植物的保护
  在各景点清整修复的同时,树木花草的配置,应依据史料(四十景图咏,圆明园内工则例[13],乾隆诗文等)的考证种植。《佛罗伦萨宪章》第十一条指出,“对历史园林不断进行维护至为重要”,植物“既要求根据需要予以及时更换,也要求一个长远的定期更换计划(彻底地砍伐并重播成熟品种)”。杨树的尺度与圆明三园不协调,在部分景点也阻挡视线。加杨、洋槐等外来树种都应适时淘汰更换。各景点的植物配置应按原有的特点逐步予以调整,使其符合历史和意境的真实性。如果使全园能够像历史上那样“收四时之烂漫”,“万象毕呈,心神怡旷”[14],圆明三园完全可以同时作为一个以北京乡土植物为主的植物园。
  圆明三园是一个以水景见长的园林,在不同形态和特质的水面栽植和展示水生植物,无疑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有助于展示园林之美,和理解历史园林的价值。如荷花节、睡莲节的举办就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来园游赏。
作为遗址公园,它不仅是园林艺术的实证,同时起到了较大的生态作用,对于维护附近水系正常循环和周围环境的改善十分重要。
  2005年圆明三园投入巨资进行几大湖的防渗工程,白色的2层防渗膜将湖底封起。圆明园所在的海淀区在历史上是泉水出露、沼泽遍布的地区,现在,城市的发展已经使许多天然湿地消失了。由于北京地下水位严重降低,圆明三园已经失去其原有的水环境,水体防渗也是必需的,但用防渗膜进行防渗,对生态过程和生态环境显然有负面影响,用粘土防渗、砌石防渗等天然生态防渗的方法以及利用中水补水可能是个较好的选择。对于缺水和防渗的问题,应多专业结合进行深入研究,采用适宜的生态工程进行水的补给和防渗,保住这片难得的湿地,使之对园内园外的生态环境起到良好的作用。
  圆明三园经过150年的劫难,已有许多自然生长的植物和动物,对于这种过程,我们应充分尊重,它是圆明三园的真实性的一部分。圆明三园自从被烧之后尽管经历了一些人工干扰,但自然的生态演替过程却在悄然进行着,特别是在西部,已经形成了一个难得的北京地区乡土生物群落,丰富的乡土植物为多种鸟类和动物提供了优良的栖息地;同时,良好的乡土植被,对保护原有地形免遭水土流失,具有重要意义。这些自然演替的植物动物群落亦将成为科普教育的难得的天然课堂。过多的草坪、花坛的种植不仅会破坏自然的植被,而且也将影响圆明三园的风貌。在原有景点处根据史料选择种植适当的植物,谨慎地逐步地进行植物的配置,而其他地方许多可以利用现有的野生植被,尊重生态过程,保护野生的乡土灌木、草本和乔木,不应过多人工干预甚至割除,保持一定的野趣和天然状态对遗址公园的景观和生态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图20),也是科学的。
  圆明园完全可以发展为一个在生态上多样的郊野生态公园,从而在生态、科普方面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3.2利用建议
  没有合理的利用,谈不上对遗产的有效和积极的保护。但只有符合文化意义的真实性的利用才是真正的合理的利用。
  园内曾有后建的动物园、游乐场、图腾园、众多的游船码头,近几年经过整治,图腾园已于2007年初拆除,动物园、游乐场也已撤除,目前仅余码头二处,位于绮春园涵秋馆和圆明园福海雷锋夕照处,这是个可喜的改变。
  遗址大量复建是不必要的,也难以实施,并且无法达到实际使用的效果,可选择极少数局部的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景点,目前没有遗存的,在考古发掘和史料考证的详实基础上,可适当复建,作为展览和文化活动之用,将对理解、认识、以及利用圆明三园起到积极的作用,能让大众领略到万园之园的博大和美,这也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展览馆有三处,一处在静缘厅北部岛上,一处在远瀛观西侧,一处在长春园的西南入口处,只有最后一处是在原有景点的位置。而其它两处均不在原有景点的位置,而且较为简陋,远未涵盖圆明三园的博大。建议可选择一处恰当的景点复建作为圆明三园的集中展馆,让游客能充分领略到圆明三园的博大、圆明三园的历史、价值和美,也可让人直观地认识圆明三园其中一景的概貌。这个展馆不仅是历史园林的展示中心,更可作为清史和宫廷生活的展示中心,以及文物的展示中心和艺术的展示中心,这将对遗产的保护以及形成海淀的文化艺术的一个中心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现在绮春园宫门外开设了清史书店,对于想了解圆明三园历史的游客来说无疑是必要的,对于研究者来说也是个有益的去处。
   园中有些服务建筑并未在原有景点的位置,提供的服务亦较为重复,形式亦未遵循原有的特点。服务建筑宜在未有遗迹的原有景点的位置修复或修建,使得服务与赏景结合起来更为恰当,并应谨慎择址且数量尽可能少。在原有的得全阁的位置新建的风荷观鱼茶室,荷风清薰,锦鳞千尾,成为游人驻足、品茗、观景、留连之处。但在这类新建建筑旁应有解说牌,让游客了解到景点的原有历史。
   圆明三园举办了若干活动,如新春游园会,踏青节,荷花节,睡莲节,歌咏会,菊花节,灯会,艺术节,义务植树,爱国教育等,这些都是符合圆明三园文化意义的活动,有助于人们了解圆明三园的历史、价值和特色,欣赏圆明三园的风景,提供了游憩和休闲的空间,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对圆明三园的保护、持续传承和发展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此类活动可以更多地发展传统,亦可融进现代内容,如生态、环保、摄影、音乐、文学、绘画、戏剧、网络等等,并充分挖掘民俗活动、艺术创作、宫廷生活以及科普教育的内涵,使得圆明三园成为一个艺术和文化的滋养场所,让这座珍贵的有形的园林遗产成为促进无形遗产发展的空间,而无形遗产的发展反过来必然将促进有形遗产的保护。圆明三园这座万园之园的遗存,应成为无形遗产传承和发展的一个中心。


4结语
   圆明三园是古典园林的高峰和典范,在新的时期,以遗址公园为基本,更可成为生态公园、文化公园、历史公园、科普公园和艺术公园,成为在历史、艺术、风景、文化、生态、科普方面都产生巨大影响的郊野遗址公园。对于海淀这片历史上水脉连属、园林荟萃而今日钢筋丛林的干涸之地,历史上山水相映、鱼鸟翔集、学院生发而今日难见自然、地产开发、拥堵逼仄的困窘之地来说,对于众多古迹、众多风景湮没在汹涌的发展大潮下的首善之区——北京来说,它是多么的弥足珍贵,它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又是多么的重要和紧迫啊。我们期望着,在圆明三园,再度“春秋佳日,景物芳鲜”,“朝晖夕月,映碧涵虚”,“可称观止”[15]。
 
参考文献:
宗白华.中国诗画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中国美学史论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清)于敏中.日下旧闻考:4—5册.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北京林学院林业史研究室.林业史园林史论文集第一集.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2.
金勋.圆明园原貌图.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
曹丽娟.关于保护历史园林遗产的真实性.北京:中国园林,2004(9):26—28.
中国圆明园学会.圆明园四十景图咏.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舒牧,申伟,贺乃贤.圆明园资料集.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
曹丽娟.风景遗产与园林遗产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创建时间:2023-10-28 15:35
浏览量:0